什么是语感(语感培养的方法)

什么是语感(语感培养的方法)

什么是语感?

语感,是比较直接、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,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、理解、体会、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。

举例来说,会读古诗的人,一见到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的诗句,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、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,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,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,进而获得美的享受,接受美的熏陶;除此之外,更能由“红杏出墙”生发“幽香浮动”“临风摇曳”等等诸多联想。

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有段精辟的论述:“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,‘赤’不单解作红色,‘夜’不单解作昼的反义,‘田园’不单解作种菜的地方,‘春雨’不单解作春天的雨。见了‘新绿’二字,就会感到希望,自然的力量,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,见了‘落叶’二字,就会感到无常、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。”叶圣陶先生根据这段话,给语感下了定义:这等等的一切感受和意味,就是语感。

千万别小看语感

一个熟练的驾驶员在开车,特别是超车、倒车、并线时靠的是车感;20世纪60年代我国乒乓球队的“智多星”徐寅生先生曾说,一个乒乓球运动员,面对对方凶狠的来球,该如何回击,容不得你思考,靠的是球感;世界围棋冠军、我国棋手柯洁在一次关于阿尔法狗对弈问题的访谈中说,真正的高手在关键时刻靠的不是计算,而是棋感。

在语文素养上,能自如地、高水平地“输入”与“输出”,靠的是语感——凭语感能感知说话、文字之高下好坏;能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;能知道如何纠错;能知道如何画龙点睛……这种语感并不是主观揣摩,而是对语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。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感,孩子才能不断地接受包括历史文化、科学技术和思想品行在内的高素质教育。因此,不是背了多少首唐诗,就自动可以写好作文,最关键的,还是能够真正理解诗的意味。有什么样的输入,才可能有什么样的输出。如果本身学习的时候,就没有去体会那种意味,没有与自己的感受结合,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,怎么指望能够形成语感,自如的写出好句子呢?

2. 思维

来看看安徽省的中考作文题:

2019年:

阅读下面文字,按要求作文:

子曰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

(《论语》)

责任完了,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。

(梁启超《最苦与最乐》)

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,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。

(艾美·居里《美丽的颜色》)

你对“乐”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?或者,

在学习与生活中,你有哪些关于“乐”的经历和感悟?

请结合上述材料,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。

2018年:

成长是奇妙的旅程。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,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,自私的也会学会感恩……就这样,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。在你成长的过程中,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,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。

请以“原来,我也很_____”为题,

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。

不难看出,题目的背后,更多注重的是孩子的思考。

语文改革,必然会让语文逐渐回归到最重要的学科,

而培养思维是语文学习的根本。

是的,语文学习不要,也不能稀里糊涂的,一窝蜂,比如说阅读重要,呼呼呼呼的上阅读;说大语文好,呼呼呼呼的看各种版本的大语文视频课,课里讲一些古文八卦,孩子哈哈一笑,感觉爱看,这就是学习大语文了?这对提高思维能力没有任何帮助和意义,充其量,就是了解了一些文学常识而已。

低级思维能力:识记,理解,应用

比如:

识记:认识一个字或一个词语,知道其读法和意思。

理解:知道成语背后的意思,类似懂得1+1=2这个等式的含义。

应用:能够借助字词展开阅读,使用掌握的公式解题。

目前的中小学,主要就是应用这几项能力,这并不奇怪。早在半个世纪前布鲁姆就发现,学生们碰到的考试题目,95%都能依靠这些低水平思维能力解决。这种低层次的能力不能说不重要,但这些能力无法适应信息爆炸的今天。另外,当一个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,面对更复杂学习对象的时候,单纯靠低层次的记忆、理解能力,往往会透支其精力与体力。一个自主学习者,由于学习时讲策略,讲方法,会很大程度上减轻学习负担,游刃有余地应对复杂起来的知识。而这种能力,又可以应用到社会上,通常这样的孩子后劲儿是很强的。

高级思维能力:分析,评判,创造

分析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。把一些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总结,归纳,整合,找出其中的共性,建立联系,形成一个框架。例如,我们常说的抓主线就是一种分析能力。

评判是一种独立思考,也是批判性思考的核心内容。老师提供的一个知识,如果应用低级思维能力,那么,只要记住就可以了。然后考试的时候再原封不动地放到试卷上。但是,评判不同,它要求你对老师提供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,判断出其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,然后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。评判的范围很大,其中也包括自我评判,也就是说,要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不断地进行反思。评判的高级形式是思辨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元思考。

创造是最高层次的思维能力。创造也可以称为发明创造。顾名思义就是发现、发明出一种新的东西,或者是思想、观点,或者是方法、理论,或者是一种器具、物件。学生的创造也可以体现在学习中。比如,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巧妙的、提高效率的做题方法,在识记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更容易记住的方式,这些都属于创造。当然,这种创造某种程度上只能说是创造力的基础。真正的创造力是在一个领域内做出开创性成就,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和研究。创造既是一种能力,也是一种态度。

5个学习步骤,孩子开窍语文不愁

语感和思维,

不是凭空而来的,

更不是天生的,

都是靠引导和培养的!

那么,如何引导和培养呢?

1.【反复诵读】,要求眼到、耳到、口到、心到,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性领悟,这与前面所说的语感的直接感悟是一致的。

2.【比较品评】,俗话说,有比较才有鉴别。只有在不同词语、不同句式、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,才能发现语言运用的妙处,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。

3.【潜心思咏】,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、阅读积淀相练习,通过文字的桥梁,读懂作者的心灵。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,需借助联想和想象,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;还可通过重组表象,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。

4.【头脑风暴】,?在潜心思咏的基础上,发散思维,不停留于文字符号以及作者传达的意思本身,更加注重拓展、联想和探究,多角度地培养孩子的思考力、思维能力。

5.【拓展应用】,学以致用永远是学习的终极目的。引导孩子联系实际、联系生活,学以致用,触类旁通,培养孩子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,让思考在生活中落地。
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,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归其原作者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

(0)
上一篇 2023/04/08 14:19
下一篇 2023/04/08 14:21

相关阅读

添加微信